"关系数据库PPT资料-基础知识与完整性理论"

0 下载量 4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4-12 收藏 1.71MB PPT 举报
本章学习目标是学习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理解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学习数据模型及E-R图作法,掌握关系数据库关系的建立,学习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与规范化理论。在第一章的开始,首先对数据库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数据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库的基本定义。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客观实体的符号化标识,而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用来管理数据库的系统,它提供了对数据库的管理和操作功能,帮助用户更方便、高效地使用数据库。 在第一章的主要内容部分,首先介绍了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数据联系、数据语义和一致性约束的工具。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其中关系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是一种以表格形式组织数据的模型,它通过表格中的行和列来表示数据,实现了数据的规范化和结构化,便于数据的管理和查询。与关系模型相关的概念还包括实体-关系(E-R)图,E-R图是用来描述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的工具,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结构和联系。 接着,本章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的建立,包括关系的定义、属性、元组和码等基本概念。关系是数据库中的核心组织方式,它由属性(列)和元组(行)组成,属性是关系表中的列,代表了数据的特征,而元组是关系表中的行,代表了数据的记录。关系的码是用来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组合,可以作为关系表的主键。关系数据库中除了关系表外,还有视图、索引、约束等附属对象,它们能够提高数据库的查询效率和数据的完整性。 最后,本章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与规范化理论,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规范化是一种设计数据库的方法,旨在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的一致性。规范化理论包括了几个范式,如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等,它们规定了数据表中属性之间的依赖关系,有助于数据库的设计和优化。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具备建立和管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