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e原理解析:从并行到串行的演变与体系架构详解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 下载需积分: 41 | DOC格式 | 178KB | 更新于2024-09-12 | 100 浏览量 | 131 下载量 举报
1 收藏
PCI Express (PCIe) 是一种高性能的I/O串行总线标准,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从最早的并行接口如ISA、EISA、Micro Channel (MC) 和 VESA,这些早期的总线系统主要用于连接处理器和周边设备,数据传输速度有限且受限于处理器类型。 第一代并行总线如ISA(1984年推出,16位数据宽度,5MBps速率)和EISA(1989年,32位宽,33MBps),它们的性能逐渐提升但依然存在带宽瓶颈。EISA是第一个尝试提高总线性能的局部总线,而MC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方向,但作为微通道总线,它并不是独立的接口标准。 第二代并行总线PCI(1992年推出)引入了32位宽、133MBps的数据速率,随后的AGP(1993年)和PCI-X(1995年)分别提升了数据宽度至64位,并引入了更高的频率,以支持图形处理需求,特别是PCI-X的不同版本提供不同的带宽选项。这些接口主要依赖于共享总线结构,即下挂式总线,总线带宽由连接的多个设备共享。 PCIe则是对这一传统模式的根本变革。从第三代开始,PCIe转向了串行通信,消除了并行总线的多条数据、地址和控制线,转而采用点对点的连接方式,每条链路可以包含一条或多条通路,每个设备拥有独享的带宽。这种设计显著提高了带宽效率,同时保持了向后兼容,支持原有的地址空间和配置机制。 PCIe 1.x、2.0的推出分别标志着接口性能的提升,数据宽度扩展至1路、2路甚至4路,带宽也随之提升。与传统的PCI相比,PCIe通过PLL技术实现更高的频率和更好的性能,增加了额外的属性,使得数据传输更为灵活和高效。 PCIe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架构,而且推动了现代计算机硬件的高速连接和扩展,广泛应用于显卡、硬盘控制器、网卡等高速接口,对于提高系统整体性能和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PCIe的后续版本还在不断演进,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计算需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