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详解

需积分: 9 2 下载量 19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6 收藏 96KB DOC 举报
"数据库建设要点,特别是针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构建流程,涵盖了数学基础、数据库内容、数据库结构分层以及建库流程等关键环节。" 在数据库建设中,数学基础是确保数据精确性的基石。1980西安坐标系被采纳作为平面坐标系,以确保地理位置的准确表达。1985国家高程基准用于高程测量,保证了地形数据的高度准确性。投影方式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按照3°分带,适合大区域的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分幅与编号遵循国家1:10000基本比例尺标准,比例尺为1:10000,保证了地图比例的一致性。所有长度以米为单位,面积计算以平方米和亩、公顷为统计单位。 数据库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如境界与行政区划、坡度图,土地利用数据如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和地类界线,土地权属数据如宗地、界址线和界址点,DOM数据和扫描影像图数据,以及元数据和基本农田数据。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全面的土地信息库。此外,还有表格、文本、专题图等其他数据,如各种报表、文本报告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为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详实的依据。 数据库结构分层是为了有效管理和整合大量复杂数据。通过在相同地理范围内设立统一的坐标系统,实现不同类型数据的集成显示和叠加,建立数据间的关联,创建一个集成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建库流程包括多个步骤,首先进行建库准备,收集所有必要的土地利用和权属界线调整的相关资料。接着制作工作底图,结合DOM与现有矢量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土地变化。然后,利用县级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输出的工作底图进行外业调查,对图斑进行预编号,并准备调查手簿。数据采集与处理阶段则依据数据的新颖性、质量和符合性来选取合适的数据和资料,确保最终数据库的质量。 这个流程确保了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土地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数据库,可以有效地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支持土地政策制定,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