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0 下载量 15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6 收藏 325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关于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由高东阳、王嘉麟等作者撰写,是2012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的一部分。文章探讨了近十年来在大鼠模型制备和模型评价方面的进展,主要涉及中医气虚血瘀证的实验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基础。" 缺血性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一种疾病,而气虚血瘀是中医对这种病症的一个重要辨证类型。在中医理论中,气虚是指人体功能活动减弱,血瘀则指血液流动受阻,两者结合往往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加重中风病情。为了深入理解和治疗这种疾病,科研人员通常会利用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类的病理过程。 高东阳等人在研究中指出,大鼠模型是中医气虚血瘀证研究的重要工具。模型的建立方法多样,可以分为病证结合法和西医病理方法。病证结合法通常包括单一因素(如药物诱导或手术操作)和多因素复合制备,通过这些方法模拟人体疾病的复杂性。西医病理方法则可能涉及到血管阻塞技术,以复制缺血性中风的生理现象。 在模型评价方面,科研人员会关注一系列指标,包括行为学改变、神经功能障碍、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生化标志物的检测。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大鼠的运动协调能力、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的病理切片以及血液流变学参数来评估模型的效度。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表达谱分析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也被用来更深入地理解气虚血瘀状态下的生物机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完善大鼠模型,以提高其与临床实际的相似性。这些模型不仅有助于揭示气虚血瘀证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为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疗效验证提供了实验基础。通过这些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有效地筛选和优化治疗策略,推动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领域的临床应用。 这篇论文回顾了近十年来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强调了模型研究对于推进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未来的科学研究将继续深化对这一模型的理解,以期在预防和治疗中风方面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