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交换协议详解

需积分: 39 13 下载量 9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4.23MB PDF 举报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4-5部分: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协议" 本文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698.45的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中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协议。该标准规定了通信架构、信息交换模型、数据交换类型以及相关的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 1. 信息交换模型: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如图1所示。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APDU)通过数据链路层进行传输。客户机和服务器在开始通信前需先建立预连接,预连接默认提供最低权限的连接,而更高权限的连接需要由客户机发起建立。 2. 面向应用连接的数据交换:此部分描述了数据交换的三个阶段,包括预连接、建立应用连接、数据交换和断开连接。客户机和服务器在预连接后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交换,而高权限服务请求需通过建立新的应用连接来实现。 3. 请求/响应类型的数据交换:如图3所示,客户机应用发起服务请求,服务器应用则提供响应。这种交互方式是系统中的基本数据交换模式,确保了服务请求和服务响应的有效传输。 4. 通知/确认类型的数据交换:此模式未在摘要中详细说明,通常用于一方发送通知,另一方接收并确认的情况。 5. 服务器模型:标准可能详细定义了服务器如何处理请求、响应和管理连接。 6. 数据链路层:包含了帧结构、字节格式和传输规则,这些都是底层通信的基础。 7. 应用层:包括服务规范、协议规范、数据单元规范和编码规范,确保上层应用能够正确解析和处理数据。 8. 接口类与对象标识:定义了对象模型、接口类的表示方法、接口类和对象标识,用于对象的识别和互操作。 标准还提供了多个附录,涵盖对象标识定义、物理单位枚举、一致性协商、校验算法、安全认证说明、安全模式参数、状态字、特征字、模式字以及APDU编码示例,这些内容丰富了标准的实施细节。 DL/T698.45标准详细规定了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中数据交换的各个方面,旨在促进不同设备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和数据一致性。它对于理解和构建符合标准的电力行业信息系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