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2C总线协议详解:从字节格式到响应机制

需积分: 10 5 下载量 15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0 收藏 862KB PDF 举报
"I2C总线规范详细解读——C++实现有向图邻接表的构建"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总线是一种多主控、双向二线制的串行通信协议,常用于微控制器与各种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在C++中,我们可以利用有向图的邻接表结构来模拟I2C总线上的设备连接和通信过程。 在I2C总线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每个字节由8位组成,从高位MSB(Most Significant Bit)开始传输。数据传输是连续的,每个字节之后需要跟随一个响应位。主机控制时钟线SCL,当从机需要处理内部事务时,可以保持SCL低电平,使得主机进入等待状态。一旦从机准备好接收或发送数据,它会释放SCL线,数据传输继续。 响应机制是I2C通信的关键部分。在响应的时钟脉冲期间,发送方释放SDA线使其变高。接收方则需在时钟脉冲的高电平期间将SDA线拉低,保持稳定低电平。对于被寻址的接收器,一般在接收到每个字节后都会产生响应,除非是CBUS地址开头的报文。如果从机无法响应,如执行实时函数,它会保持数据线为高电平,主机则产生停止条件结束传输。若从机在传输中途无法接收更多数据,也会使数据线保持高电平,主机同样会结束传输。 I2C总线的版本历经多次更新,从最初的1.0版到后来的2.1版,不断优化和扩展了其功能,包括支持不同速率的模式,如标准模式、快速模式和Hs(High-speed)模式。Hs模式下,数据传输速率显著提高,同时对电气规范和时序要求更为严格。 在C++中构建有向图邻接表,我们可以用节点代表I2C总线上的设备,边则表示设备间的通信关系。邻接表结构能有效存储设备间的关系,并便于实现主从通信、寻址、数据传输等操作。每个节点包含设备地址和指向其他设备的指针列表,从而模拟I2C总线的拓扑结构。 理解I2C总线的字节格式、响应机制及其电气规范对于实现C++中的有向图邻接表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设计出高效且可靠的I2C通信程序,实现微控制器与外围设备的无缝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