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质建模在煤层气产能分析中的应用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19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6 收藏 3.08MB PDF 举报
"该论文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寺河西区138口单采3号煤层气井的产能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2007年至2017年的产量数据,研究区被划分为A、B、C三个区域,探讨了煤体结构对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发育原生结构,含有少量构造煤,几乎无碎粒煤和糜棱煤。碎裂煤含量呈现C区最高,向A区和B区递减的趋势。平均日产气量方面,A区高于B区,B区又高于C区,且A、B区气井的产能可持续性较好,而C区则多见产能衰减型煤层气井。论文还指出,尽管碎裂煤对早期产能有显著提升,但其高含量不利于产能的长期保持,如C区的碎裂煤含量约为18%,初期产气量高但衰减快。" 这篇论文详细阐述了三维地质建模在煤层气产能分析中的应用。三维地质建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最初应用于常规油气储层的评估和管理,但在煤储层领域的应用相对滞后。煤体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煤层气的产量至关重要,特别是其中的构造煤含量,对煤层气井的产能有着直接影响。根据分析,研究区内的煤体结构以原生结构为主,伴有少量构造煤,缺乏碎粒煤和糜棱煤这两种可能影响气体存储和流动性的煤体类型。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对比,论文揭示了碎裂煤含量与产能的关系。C区的碎裂煤含量最高,因此初期产能表现优秀,但随着开采,产能衰减速度也较快。这表明,在选择开发策略时,需要考虑到煤体结构对产能持续性的影响。相反,A区和B区的产能可持续性较好,可能是因为这些区域的煤体结构更有利于保持稳定的气流。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日均产气量作为衡量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通过对比各区域的平均日产气量,可以清晰地看出产能的空间分布差异。这些研究成果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井位布局和制定合理的开采计划,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提高经济效益。 该论文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煤层气井的产能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煤体结构与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未来的煤层气开发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