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对象与宇宙诞生:熵交互与大爆炸的理论探讨

1 下载量 17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5 收藏 447KB PDF 举报
本文探讨了宇宙的产生与演化过程,基于理论物理的高级研究视角,论文发表在《高能物理、引力与宇宙学》杂志2019年第五期,卷号884-898。作者Lev Z. Vilenchik和Maria Vilenchik从全新的角度补充了宇宙学的传统框架,引入了虚拟物体、质量缺陷现象、熵的相互作用以及宇宙的分叉机制。 在宇宙诞生前,宇宙被认为是一个无限均质的多维空间,由具有特定能量的虚拟点对象构成。这些虚拟对象的存在可以通过核物理学中的质量缺陷现象来理解,即在均匀空间上,所有作用于这些对象的力之和为零。当空间中的密度和能量发生不可逆的局部涨落时,这些虚拟对象会经历转变,转化为具有质量、电荷和尺寸的实体状态。 文章重点分析了这种转变过程中的熵变如何导致分叉,即多个可能的现实宇宙分支。每个分支都对应着不同的起源、发生时间和初始位置。作者运用最小作用原理和勒夏特利尔原理来论证这种转变的可能性,揭示这是一个一阶相变过程,伴随着能量辐射、对称性破坏、物质形成、电荷出现以及真实物体属性的显现。 在宇宙的早期阶段,负引力、负压力以及膨胀现象被解释为物体间熵相互作用的结果。论文还提出了“互补波和等效原理”的拓展,即“波波和波场场二元论”,用来描绘宇宙演化的动态模型。这一理论不仅涉及物理层面,还涉及到人类认知的原则,即宇宙的演化与人类理解和探索的关系。 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宇宙诞生前后的复杂物理过程,提供了一个富有创新和理论深度的宇宙学框架,对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其基本物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读者可以从中获取关于宇宙起源概率、时空结构、能量转换和宇宙膨胀等关键知识点的深入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