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概述-电路交换原理

需积分: 40 6 下载量 16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19.99MB PPT 举报
"电路交换的特点-计算机网络课件(配套韩立刚老师课程)(1)" 电路交换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尤其在电话系统中广泛使用。它的工作原理是预先为通信双方建立一条专用的数据传输路径,这条路径在整个通信过程中一直被占用,直到通信结束。电路交换的特点如下: 1. 面向连接:在数据传输前,通信双方必须先建立一个物理或逻辑上的连接。这通常涉及一系列的握手过程,确保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通道是畅通无阻的。 2. 三个阶段:电路交换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首先,建立连接,双方通过信令协议协商建立一条端到端的通路;其次,通信阶段,数据沿着预设的路径连续传输;最后,释放连接,通信结束后,释放所占用的资源。 3. 时延与效率:电路交换在建立连接时可能会有较大的时延,但在数据传输期间提供恒定的带宽,适合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电话通话。然而,如果通信数据量小,电路交换可能会浪费大量的网络资源,因为它在整个通信期间始终占用连接。 在计算机网络的范畴内,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是两种主要的交换技术。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更适应于现代互联网的需求,因为它更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更适合于数据包不定长度和流量不均匀的情况。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提供了连通性和资源共享两大核心功能。连通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用户能够互相通信,仿佛他们的设备直接相连。而资源共享则允许用户访问远程的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极大地扩展了个人和组织的能力。 因特网,作为计算机网络的代表,经历了从学术研究网络到全球商业化网络的转变,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它的标准化工作确保了不同系统的互操作性,而TCP/IP协议栈则是因特网的基础,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 在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中,有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等不同类别,它们根据覆盖范围、拥塞控制策略以及传输技术等因素有所不同。网络的性能指标包括带宽、延迟、吞吐量等,而非性能特征则涵盖了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如OSI模型和TCP/IP模型,描述了网络通信的分层结构,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协议和服务,确保了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服务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