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详解:常用翻译操作与编译过程

需积分: 44 1 下载量 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6.83MB PPT 举报
"翻译时常用操作-编译原理龙书教材课件"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它研究如何将高级编程语言转换为机器可理解的目标代码。龙书,通常指的是Alfred V. Aho、Monica S. Lam、Ravi Sethi和Jeffrey D. Ullman合著的《编译器设计》经典教材,这本教材深入探讨了编译器的构建原理和技术。 在编译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操作步骤和数据结构涉及其中: 1. **进入内嵌过程**:`enterproc(table,name, newtable)` 这个操作是在外围过程的符号表中为内嵌过程创建一个新的表项。符号表是编译器用来存储标识符(如变量、函数等)信息的数据结构。`newtable` 是为内嵌过程创建的新符号表,用于存储该过程内部的标识符信息。 2. **创建符号表**:`mktable(previous)` 用于创建一个新的符号表。在编译期间,编译器会维护多个符号表,每个作用域(如函数、类等)都有自己的符号表,`previous` 指向当前符号表的直接外层。 3. **插入表项**:`Enter(table, name, type, offset)` 这个操作将一个新表项插入到符号表`table`中,`name`是标识符的名字,`type`是它的类型,而`offset`是该标识符在内存中的偏移量或地址。 4. **记录总域宽**:`addwidth(table, width)` 用于记录符号表中所有域的总宽度,这在分配内存和生成机器码时非常有用。 这些操作是编译器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阶段的基础。在课程设计上,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强调问题驱动,通过实验来扩展理论教学,同时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编译器设计的复杂概念。 课程内容涵盖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高级语言的语法描述、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技术、语法制导翻译、存储分配、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关键主题。学习编译原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程序是如何被解释和执行的,而且对于优化程序性能、开发新的编程语言以及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都至关重要。预备知识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至少两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和数据结构等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