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影响:聚丙烯成核剂对TIPS多孔膜性能的研究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16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418KB PDF 举报
"聚丙烯MI及成核剂添加量对TIPS法多孔膜结构与透过性能的影响 (2011年)"\n\n本文主要探讨了聚丙烯(iPP)在添加不同熔融指数(MI)以及成核剂TM-1时,通过热致相分离(TIPS)法制备多孔膜的过程及其对膜结构和透过性能的影响。研究选择了MI较低的T30S和MI较高的F401两种聚丙烯作为对比材料,并加入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作为助剂。\n\n首先,通过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成核剂TM-1在T30S/DBP/DOP体系中的成核效应比在F401/DBP/DOP体系中更为显著。这意味着TM-1在T30S基质中的作用更强,可能是因为其与T30S的相互作用更有效,导致更快速或更有序的晶核形成。\n\n接着,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iPP的成核和晶粒生长过程。研究结果显示,添加成核剂后,T30S型iPP多孔膜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原有的紧密融合、内部包含胞腔孔的球晶结构转变为由晶粒构成胞腔壁、相对开放的胞腔孔结构。这一转变提高了膜的孔隙率和孔的连通性,从而可能改善了膜的透过性能。相比之下,F401型iPP多孔膜的结构保持了原有的紧密融合、内部含胞腔孔的球晶结构,但球晶尺寸减小,表明成核剂同样对F401的结晶产生了影响,只是效果不如对T30S显著。\n\n进一步,通过控制冷却速率制备的多孔膜,研究发现,在相同的成核剂添加量下,使用T30S制备的多孔膜表现出更好的透过性能。这可能归因于T30S型多孔膜的更开放结构,允许物质更容易地通过膜孔道传递。这一发现对于优化聚丙烯多孔膜的性能,特别是在分离、过滤和气体传输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n\n该研究揭示了聚丙烯MI以及成核剂添加量对TIPS法制备多孔膜结构和性能的关键影响,为聚丙烯多孔膜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调整MI和成核剂类型及用量,可以精确控制膜的孔隙结构,进而优化其功能特性,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这项工作不仅对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具有启示意义,也为工业生产中聚丙烯多孔膜的性能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