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Camera框架解析:Client-Service架构

需积分: 10 3 下载量 11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22 收藏 517KB PDF 举报
"Android Camera框架的架构及其客户端详情" 在Android系统中,Camera功能的实现基于一个client-service架构,由两个不同的进程协作完成:一个是客户端(client process),通常被视为应用程序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部分,包含JAVA代码以及部分native C/C++代码;另一个是服务端(service process),作为服务端,主要是由native C/C++代码组成,其职责是与Linux内核中的camera驱动进行交互,接收并处理来自驱动的数据,然后传递给显示系统(Surface)进行显示。 **7.1 总体介绍** Android Camera框架的核心在于Binder机制,这是一种进程间通信(IPC)方式,使得client进程能够调用service进程中的接口,实现拍照、预览、录像等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预览(preview)数据并不通过Binder直接从service进程复制到client进程,而是通过回调函数和消息机制,将预览数据buffer的地址传递给client端。在JAVA应用程序(AP)层面,可以直接操作处理这些预览数据。 **7.2 client端** 对于JAVA应用程序来说,Camera API的使用主要通过`android.hardware.camera`类进行。这个类提供了诸如设置参数、启动预览、拍照等方法,且是JAVA实现的。当应用程序调用这些方法时,实际的操作会通过JNI(Java Native Interface)转移到底层的native代码执行。 `android.hardware.camera.Parameters`是`android.hardware.camera`类提供给应用程序的一个重要参数类,它包含了与camera驱动进行通信的关键参数。例如,`KEY_PREVIEW_SIZE`用于设置预览尺寸,`KEY_PREVIEW_FORMAT`用于设定预览数据的格式等。这些参数会被组织成键值对的形式,以字符串形式如"preview-size=640X480;preview-format=yuv422sp;..."传递给服务端。 在实际应用中,开发者可以通过修改这些参数来调整相机的配置,比如改变预览分辨率、选择图像格式、设置白平衡等,从而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此外,client端还需要处理回调事件,如拍照完成、预览帧到达等,以便及时更新用户界面或执行其他逻辑。 Android Camera架构是一个复杂的、跨进程的系统,涉及到多种通信机制和编程语言的协同工作。理解这一架构对于开发高效、高质量的Android相机应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