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种类与发展历程

需积分: 42 2 下载量 17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8.22M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介绍了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的种类及其在数字逻辑器件发展中的地位,包括各种类型的PLD,如ROM、PROM、EPROM、E²ROM,以及PLA、PAL、GAL、FPGA、CPLD等。同时,提到了数字逻辑器件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在数字电路领域,可编程逻辑器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器件允许用户根据需求定制逻辑功能,使得电子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以下是关于PLD的详细解释: 1. 只读存储器(ROM):ROM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其内容在制造过程中设定,并且一旦编程后就不能修改。它在早期的PLD中被用作基础,但不能满足用户自定义的需求。 2.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M相比ROM,用户可以在购买后自行编程,但一旦编程,内容就无法更改。这为用户提供了初步的自定义能力。 3. 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PROM引入了可擦除特性,通过紫外线照射可以清除存储内容,然后重新编程。然而,编程次数有限,且需要专门设备进行擦除。 4. 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²ROM):进一步发展,E²ROM允许通过电子方式擦除和重写,无需物理手段,提高了编程的便利性。 5. 可编程逻辑阵列(PLA)和可编程阵列逻辑(PAL):PLA和PAL是早期的PLD,提供了更多的逻辑设计灵活性,但仍然限制在一定的集成度内。 6. 通用阵列逻辑(GAL):GAL在PAL基础上增加了可编程逻辑功能,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和效率。 7.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PGA是目前广泛使用的PLD,具有高密度和高度可配置性。它们包含大量的逻辑单元和可编程互连,能实现复杂的数字系统设计。 8. 可编程逻辑器件(EPLD)和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EPLD和CPLD是介于PAL和FPGA之间的选项,提供比PAL更高的密度,但比FPGA更简单的结构。 9. 随着技术的进步,PLD不断演进,如内嵌复杂功能模块的系统级芯片(SoPC),集成了处理器、存储器和其他功能模块,为系统级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 数字逻辑器件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从分立元件、小规模集成电路(SSI)、中规模集成电路(MSI)、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演变,以及从标准产品到软件配置的LSI,再到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的转变。这种演变反映了设计复杂性和灵活性的不断提升,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 PLD使得电子设计人员能够在硬件层面实现定制化,降低了设计成本,加快了产品上市时间,成为现代数字系统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PLD将继续朝着更高性能、更低功耗和更强的可编程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