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DC策略的良性蠕虫对抗蠕虫建模与仿真分析

需积分: 5 0 下载量 7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88KB PDF 举报
"基于CDC的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建模与分析 (2007年) - 周翰逊, 赵宏 - 东北大学" 本文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利用CDC(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理念来设计良性蠕虫以对抗网络蠕虫的策略。作者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基于CDC的良性蠕虫部署及响应机制,并对其对抗蠕虫的过程进行了数学建模。通过对模型的仿真试验,他们得出了影响这种对抗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响应时间和探针的蠕虫检测率。 1. **基于CDC的良性蠕虫概念**: CDC通常是指公共卫生领域中的疾病控制中心,这里借用该概念来比喻网络防护。作者将这个理念应用到网络安全中,设计出一种能够主动防御的良性蠕虫,这种蠕虫能够在网络中自我复制并修复受损系统,类似于疫苗对疾病的预防。 2. **部署与响应机制**: 该机制旨在确保良性蠕虫能够快速地识别并响应网络中的恶意蠕虫活动。良性蠕虫需要具备及时发现、定位和清除恶意蠕虫的能力,同时自身应具备防止被误判为恶意蠕虫的机制。 3. **数学建模**: 为了理解和预测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效率,作者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可能包括了蠕虫的传播速度、感染概率、系统恢复速率等多个参数,用于描述良性蠕虫与恶意蠕虫相互作用的过程。 4. **仿真试验**: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作者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仿真结果揭示了响应时间和蠕虫检测率对防御效果的影响。快速的响应时间和高的检测率可以显著提高良性蠕虫对抗恶意蠕虫的能力。 5. **关键影响因素**: - **响应时间**:指从检测到恶意蠕虫到启动良性蠕虫防御的时间。缩短响应时间可以更快地阻止恶意蠕虫的扩散。 - **探针的蠕虫检测率**:指良性蠕虫检测到恶意蠕虫的成功率。更高的检测率意味着更少的恶意蠕虫能逃过监控。 6. **模型意义**: 基于CDC的良性蠕虫传播模型有助于网络安全专家更好地理解蠕虫对抗的动态过程,以便优化防御策略,预测和控制蠕虫的传播规模。 7. **应用背景**: 在当前的网络安全环境中,蠕虫病毒的威胁日益严重,这类研究对于提升网络防御能力,特别是自我修复和主动防御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网络安全、恶意代码、蠕虫、基于CDC的良性蠕虫、蠕虫建模。 该论文的研究成果对网络安全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为未来设计更有效的蠕虫防御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