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解析:职责链模式

需积分: 7 0 下载量 17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7 收藏 1.03MB PPT 举报
"第17章_职责链模式 - 设计模式教材,讲解了行为型模式中的职责链模式,包括模式动机、定义、结构、实例解析、应用和扩展,旨在理解和运用设计模式" 职责链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决定处理这个请求。这种模式使得请求的发送者不必知道哪个对象会处理请求,各个处理者之间也不必有显式的引用,从而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在职责链模式中,通常存在以下角色: 1. **Handler(处理者接口/抽象类)**: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通常包含处理请求的方法,以及用于设置和获取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 2. **ConcreteHandler(具体处理者)**:实现了Handler接口,负责处理特定类型的请求。每个具体处理者都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如果它不能处理某个请求,就会将请求传递给下一级处理者。 3. **Request(请求对象)**:封装了客户端要发送的请求信息。 4. **Client(客户端)**:创建并初始化职责链,然后将请求发送给链的第一个处理者。 模式动机在于,职责链模式能够实现动态的责任分配,使得可以在运行时改变处理请求的对象,同时可以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当一个对象不再需要直接调用另一个对象的方法来处理请求时,而是通过职责链传递,系统就变得更加灵活。 模式结构与分析: - Handler接口定义了处理请求的方法,如`handleRequest()`,每个ConcreteHandler实现这个方法并判断是否能处理当前请求。 - ConcreteHandler还维护了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者的引用,如果当前处理者无法处理请求,就会调用`nextHandler.handleRequest(request)`将请求传递下去。 - 客户端创建职责链,通常通过构造函数或setter方法将处理者对象链接起来,然后将请求发送给链头。 模式实例与解析: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工作审批流程,每个级别(如部门经理、总经理)都是一个处理者,他们按照职责链的顺序处理工作申请。如果某一级别无法批准,请求就会传递给下一级,直到找到能批准的人。 模式效果与应用: 职责链模式常用于事件驱动系统、日志系统、权限控制等场景。它简化了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得系统可以根据需求动态调整处理链,增加新的处理者,或者修改处理顺序。 模式扩展: 职责链模式可以与其他设计模式结合使用,如与策略模式结合,允许在运行时动态选择处理策略;与组合模式结合,构建复杂的处理结构;还可以与装饰者模式结合,动态添加或修改处理者的能力。 总结,职责链模式是行为型模式的一种重要实现,它通过链式结构使得请求的传递变得灵活,有助于构建松耦合、可扩展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