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型RBF神经网络分类算法:理论与优势

需积分: 11 1 下载量 8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2.89MB PDF 举报
"一种新的基于构造型RBF神经元网络分类算法 (2005年),作者黄国宏,邵惠鹤,发表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文章编号1001-0920(2005)12-1411-04,关键词包括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最大密度覆盖、M-P神经元和构造型神经网络。" 本文介绍了一种创新的构造型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分类算法,该算法旨在解决传统神经网络训练时间长、学习过程复杂的问题,并优化神经网络的规模。RBF神经元模型以其几何解释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样本数据的分布特性来进行分类。 首先,该算法通过引入一个密度估计函数来对输入的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密度估计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估计数据集中各点的局部密度,从而识别出高密度区域,即可能的类别中心。这种分析有助于理解数据的内在结构,为后续的分类提供基础。 接下来,算法在特征空间中构建超球面,这些超球面能够紧密地包围每个类别的样本点。超球面的选择基于样本点分布的几何轮廓,确保每个球面可以最大程度地覆盖其所属类别的点,同时尽可能少地包含其他类别的点。这样,神经网络的训练问题就转化为判断点集是否被超球面“包含”的问题,这比传统的反向传播或其他优化方法更为直观和高效。 在构造型RBF神经网络中,网络结构是根据数据自适应生成的,而不是预先设定。这意味着网络的大小和复杂性直接反映了数据的特性,避免了过拟合或欠拟合的风险。此外,由于训练过程中主要处理的是“包含”问题,而不是复杂的权重调整,因此学习过程更加简单,训练时间显著减少。 实验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通过比较传统方法和新算法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性能,可以观察到新算法在保持良好分类效果的同时,显著提高了训练效率。这对于实时或大规模数据的分类任务尤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总结来说,黄国宏和邵惠鹤提出的构造型RBF神经元网络分类算法通过创新的密度估计聚类和超球面构造策略,成功地改进了神经网络的学习效率和规模优化,为模式识别领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法对于理解和应用神经网络分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和高维数据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