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煤巷稳定性控制:锚网索耦合支护新方案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7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1 收藏 528KB PDF 举报
"深部矿井煤巷稳定性控制技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大屯矿区姚桥煤矿等深部开采环境中。传统的支护方法在面对大埋深、软弱破碎岩层以及频繁的采动影响时,往往无法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导致巷道稳定性下降,返修率和失效比例增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提出了‘强化支护’与‘适度让压’相结合的新型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该技术在现场应用后,显著改善了巷道的稳定性,掘进期间两帮的最大移近量减小到127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43mm,最大底鼓量42mm。尽管在回采期间底鼓仍是主要的变形形式,最大底鼓量可达112mm,但相比两帮移近量的控制效果依然显著。回采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被控制在180~200m,严重影响区域缩小至80~100m,这充分证明了高强锚网索耦合支护系统对于控制顶底和两帮变形的有效性。" 本文深入探讨了深部煤巷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支护策略。首先,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调查,确定了深部巷道的地质条件(如大埋深、软弱破碎岩体以及频繁的采动影响)是造成巷道变形严重的主要原因。然后,结合这些发现,设计了新的锚网索耦合支护方案,这种方案旨在同时实现“强化支护”以增强巷道的承载能力,以及“适度让压”以允许围岩适当释放应力,从而达到稳定巷道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表现出色,有效地抑制了巷道的变形。掘进阶段,两帮的移动得到有效控制,移近量仅为127mm,这表明支护结构能够承受并减少侧向压力的影响。同时,顶板下沉量和底鼓量也得到了显著控制,分别不超过43mm和42mm,确保了巷道顶部和底部的稳定性。特别地,尽管回采期间底鼓现象较为突出,最大底鼓量达到112mm,但相对于两帮的移近量,仍显示出良好的控制效果。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回采支承压力的影响力范围,约为180~200m,其中80~100m的区域受影响最为严重。这表明,锚网索耦合支护系统能够有效限制支承压力的传播,减少了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整体而言,这项技术的应用成功地改善了深部煤巷的稳定性,降低了返修需求,提升了矿井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涉及的领域包括深部煤巷的支护策略,如何维持围岩稳定性,以及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的具体应用。此研究不仅对大屯矿区姚桥煤矿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其他面临类似问题的深部矿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中图分类号TD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3-2336(2015)08-0018-05,表明这是一篇专业且深入的煤炭科学技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