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与挑战

0 下载量 5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484KB PDF 举报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赵召兵,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文章探讨了信息产业和电信运营商在农村信息化中的角色,旨在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并提出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策略建议。文章指出,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速发展。文中分析了农村信息化的现状,包括固定电话、手机、电脑、互联网等设施的城乡差距,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进措施。" 在当前的农村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农村通信设施在过去几年有所进步,但农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仍然落后。"数字鸿沟"现象尤为突出,这不仅体现在城市与农村间的通信设施差距,还表现在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接触和应用上。例如,农村地区的固定电话和手机覆盖率虽然有所提升,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手机普及率,农村地区不到50%,远低于城市的平均水平。 此外,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反映了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城市的电脑和互联网使用率快速增长,而农村地区则停滞不前,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市的六分之一左右,时间差距估计高达8年。这种情况导致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限制了农民获取信息、提升生产效率的能力。 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文章强调了信息产业和电信运营商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电信运营商作为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应承担起推动农村信息化的责任。通过实施特定的发展战略,如扩大网络覆盖、降低服务成本、提供适应农村需求的信息服务,可以有效缩小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此外,政府也需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信息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投资和发展,比如提供财政补贴、优化农村地区的网络环境等。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民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结来说,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旨在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能够快速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的道路。这需要政府、电信运营商、信息产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解决农村信息化的难题,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