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711到G.726:语音编码器技术解析
2星 需积分: 14 4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8
收藏 18KB DOCX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语音编码器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从1G到4G时代在语音编码技术上的进步。文章详细讲解了几种重要的语音编码器,包括G.711、G.723.1和G.726,以及它们的相关参数和特点。
G.711是早期的语音编码标准,它使用非线性量化方法处理模拟语音信号,分为A-law和μ-law两种变体。G.711的采样率为8kHz,每个通道的bitrate为64kbps,理论延迟极低,只有0.125毫秒,提供MOS(Mean Opinion Score)值4.10的高质量语音体验。G.711虽然提供了优秀的语音质量,但其高带宽需求限制了在低带宽环境中的应用。
G.723.1是一种双速率语音编码器,设计用于低速率多媒体服务,如IP电话系统。它支持30ms的帧长,7.5ms的前瞻,算法时延37.5ms。G.723.1使用8kHz采样率,输入为16bit线性PCM码。编码器有两种速率模式:高速率(6.3kbps)使用多脉冲最大似然量化(MP-MLQ),低速率(5.3kbps)采用代数码激励线性预测(ACELP)。该编码器支持静音压缩,能有效利用带宽,同时保持调制解调器的连续工作。
G.726是一种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技术,它提供了四种码率:40, 32, 24, 和16kbit/s,以适应不同带宽的需求。G.726的主要目的是将64kbps的A-law或μ-law PCM信号转换为更低比特率的ADPCM信号,以提高网络效率。24和16kbps的码率常用于数字电路倍增设备(DCME)的语音传输,而40kbps码率则用于数据解调信号。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从1G到4G,语音编码技术不断演进,旨在在保证通话质量的同时,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这些编码器的出现和改进,对于推动VoIP(Voice over IP)和移动通信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解这些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不同通信环境下的语音传输质量和效率。
2020-03-04 上传
2010-01-12 上传
2020-08-30 上传
2009-02-12 上传
2022-06-03 上传
2021-09-15 上传
2022-07-02 上传
2021-02-03 上传
Niklaus.
- 粉丝: 0
- 资源: 1
最新资源
- 构建基于Django和Stripe的SaaS应用教程
- Symfony2框架打造的RESTful问答系统icare-server
- 蓝桥杯Python试题解析与答案题库
- Go语言实现NWA到WAV文件格式转换工具
- 基于Django的医患管理系统应用
- Jenkins工作流插件开发指南:支持Workflow Python模块
- Java红酒网站项目源码解析与系统开源介绍
- Underworld Exporter资产定义文件详解
- Java版Crash Bandicoot资源库:逆向工程与源码分享
- Spring Boot Starter 自动IP计数功能实现指南
- 我的世界牛顿物理学模组深入解析
- STM32单片机工程创建详解与模板应用
- GDG堪萨斯城代码实验室:离子与火力基地示例应用
- Android Capstone项目:实现Potlatch服务器与OAuth2.0认证
- Cbit类:简化计算封装与异步任务处理
- Java8兼容的FullContact API Java客户端库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