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战术:实现软件架构的关键质量属性

3 下载量 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8 收藏 160KB PDF 举报
"实现软件架构质量属性的战术"这一主题关注的是如何在软件设计阶段通过特定的设计策略来满足系统的质量需求,如可移植性、高性能和可集成性等。这些需求是为了确保软件能够有效地实现业务目标。设计模式、架构模式和架构策略是实现这些质量属性的关键工具。 在设计过程中,战术是指那些直接影响质量属性响应的设计决策。比如,为了提升系统的可移植性,设计师可能会选择使用平台无关的语言或框架;为了实现高性能,可能会采用缓存机制、并行处理或负载均衡等策略。而为了增强可集成性,可能会利用接口标准化、服务化或微服务架构等方法。 战术的集合被称为架构策略,它们被组织成一套指导原则,以确保系统在特定质量属性上的表现。架构模式则是将这些战术打包在一起,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快速应用于类似的问题场景。 以可用性为例,这是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属性,它涉及到错误检测、恢复和预防。错误检测包括命令/响应、心跳和异常三种战术: 1. 命令/响应:一个组件发送命令并等待响应,如果超时未收到,可以认为对方出错。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协同工作的组件之间,或客户端验证服务器的可用性。 2. 心跳:组件定期发送心跳信号,如果未接收到,视为故障。心跳消息可以用于简单的存在检查,也可携带实际的数据,如ATM机向服务器发送交易日志。 3. 异常:在单个进程中,通过捕获和处理异常来识别错误。异常处理通常是系统内部的自我监控机制。 这些战术并非孤立使用,而是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用性保障体系。错误恢复包括备份和冗余策略,如热备、冷备或负载均衡,以确保在故障发生时能迅速恢复服务。错误预防则涉及预防措施,如错误校验、数据冗余复制等,旨在防止错误的发生。 实现软件架构质量属性的战术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设计师深入理解各种设计模式和策略,以便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确保系统在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高质量。通过合理选用和组合这些战术,可以构建出更健壮、更适应业务需求的软件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