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递归调用R的分析栈与R表解析

需积分: 31 1 下载量 16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过程R中递归调用R时的分析栈及R表内容-编译原理最全资料1" 这篇资料主要涉及编译原理,包括了编译器的基础结构、高级语言语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存储分配、代码优化以及目标代码生成等核心知识点。资料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过程R的递归调用来讲解分析栈和R表的内容。 在编译原理中,当一个过程R递归调用自身时,会涉及到分析栈的使用。分析栈,也称为调用堆栈或运行时堆栈,用于存储函数调用时的上下文信息,包括参数、局部变量和返回地址。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栈中包含形参u、v、形参个数2,全局D表的地址,以及控制链的地址等。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函数调用时内存的布局至关重要。 过程R的活动记录(活动记录也称为帧或栈帧)在分析栈上被创建,用于保存过程执行期间的状态。例如,描述中的数字序列(如41、40、39等)可能代表栈帧中的不同位置,其中41可能表示d变量的位置,40对应c,39表示R的某个部分,而38可能是13的副本,37是0,36是形参v,以此类推。这种布局确保了在递归调用中,每个实例的局部变量和参数都能正确地被区分和访问。 编译器的工作流程通常分为多个阶段:首先,词法分析器将源代码分解为一个个符号(单词项),然后语法分析器解析这些符号,构建抽象语法树,接着语义分析器检查程序的语义并生成中间代码。这个过程中,语法制导翻译的概念被运用,以指导翻译过程。中间代码是一个低级但与特定机器无关的表示,便于后续的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代码优化阶段改进了中间代码的效率,而代码生成器则将其转换为特定机器的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 教学设计方面,采用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问题驱动,同时结合课程设计实践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加深理解,辅以精讲多练,确保学生能前后关联地学习整个编译过程。 这份资料全面覆盖了编译器设计的各个方面,不仅有理论介绍,还通过实际例子展示了编译过程中分析栈和R表的使用,对于学习编译原理和理解程序执行机制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