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高层塔楼静力弹塑性分析与Push-over方法探讨

2 下载量 12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371KB PDF 举报
"超高层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于定富,上海某北塔楼,260米,58层,141,890平方米建筑面积,3层地下室,静力弹塑性分析,PKPM系列PUSH程序,结构工程,弹塑性分析,push-over,反应谱,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超高层建筑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是针对这类大型建筑物在地震等荷载下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上海某北塔楼作为案例,是一座具有加强层巨型柱核心筒结构的超高层建筑,总高度约260米,共58层,地上建筑面积达到了141,890平方米。结构设计中还包括了约15至20米高的钢桁架设施,以及3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各有不同。考虑到结构复杂性和地震安全,采用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PKPM系列PUSH程序进行三维有限元空间弹塑性静力分析。 静力弹塑性分析,也称为静力非线性分析,是基于结构在达到材料屈服点后的变形特性进行的计算。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推荐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此类分析方法,如push-over分析。push-over方法是一种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的静态方法,它引入了设计反应谱的概念,通过对结构施加逐渐增大的荷载,模拟地震作用,以分析结构的屈服和破坏模式。 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建立了上海某北塔楼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然后通过push-over分析,获取了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从而识别出结构的薄弱环节。这种分析有助于了解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性能,评估其在地震中的安全程度,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相比于弹塑性时程分析,push-over方法具有计算简便、易于理解的优势,更适合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尽管弹塑性时程分析能提供更详尽的动态响应信息,但其对计算资源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因此,push-over方法成为一种实用且有效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工具。 超高层建筑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对于确保这类高层结构在地震环境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预先识别潜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