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损伤识别:基于位移测量与统计理论的新方法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8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451KB PDF 举报
"这篇论文是2007年发表在《振动与冲击》杂志第26卷第11期的一篇研究,由郭惠勇、李正良和罗乐共同撰写,得到了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研究主要关注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噪声处理和量化方法,特别是针对测量位移数据的分析。" 论文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频率响应和统计理论。首先,由于损伤会导致结构刚度的变化,研究者利用这种变化和测量到的位移数据来定义损伤指标。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通过监测结构自由度的变化来初步定位损伤部位。然后,他们采用自由度缩聚技术,进一步推导出量化损伤程度的公式。 在第二阶段,研究引入了统计理论来分析和应对测量噪声对损伤识别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损伤指标和损伤程度进行噪声敏感性分析,他们能够建立相应的计算公式,以减小噪声带来的误差。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在损伤位置和程度的识别上表现出高精度,同时对测量噪声的抗干扰能力较强,优于传统的直接广义逆法。 论文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位移测量数据由于其丰富信息含量和可便捷获取性,对于结构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其精度可能低于某些其他参数,但通过有效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研究者指出,对于那些受环境因素或老化导致的轻微损伤,准确识别和量化至关重要,以防止可能的结构失效。 这项研究为结构健康监测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尤其在噪声环境中,它能更有效地识别和量化结构损伤,对工程结构的安全维护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关键词包括:损伤识别、测量位移、测量噪声、自由度和简谐激励,这些关键词涵盖了研究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