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SV模型参数估计方法比较与评价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15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264KB PDF 举报
随机波动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2011年的学术论文《随机波动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中,作者卢素和刘金山善针对华南农业大学数学系的研究背景,探讨了随机波动(SV)模型在金融收益率波动性分析中的应用。SV模型因其没有精确的似然函数,使得传统的参数估计方法如极大似然估计面临困难,从而引发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挑战。 论文回顾了早期的风险测量方法,如极差法、标准差法和价格比率法,这些方法主要基于历史数据的波动性来预测未来的收益率。然而,实际市场中收益率的波动性并非恒定,这促使Engle在1982年提出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解决了异方差问题。随后,Bollerslev在1986年提出的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考虑了长期自相关性的影响,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 随机波动模型的一大特点在于将波动率视为不可观测的变量,Taylor在1986年引入SV模型后,波动率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变化。SV模型的显著特点是其无解析的密度函数,这意味着不能直接使用极大似然估计进行参数估计。因此,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发展出了多种参数估计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1. **矩估计法**:这类方法通过模型的统计性质(如均值、方差等)来估计参数,尽管不依赖于似然函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受到模型假设的限制,且可能不够精确。 2. **模拟估计法**:包括蒙特卡洛模拟、Bootstrap方法等,通过模拟大量数据来估计参数,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复杂模型,但计算成本较高,且结果受模拟样本质量影响。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例如矩估计法简单直观,但假设较为严格;模拟估计法则更接近真实情况,但依赖于大量的计算。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特性、模型适用性和计算资源选择合适的参数估计方法。 随机波动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是金融经济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随着实证研究的深入,新的估计策略和技术不断涌现,旨在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应性,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金融市场的波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