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打车难与补贴政策分析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0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6-14 收藏 315KB DOCX 举报
"“互联网+”时代的打车难补贴政策的分析与探讨 “本文档是针对‘互联网+’时代下打车难问题的研究报告,深入分析了打车软件的资源配置和补贴政策对缓解打车难状况的影响。通过建立资源匹配规划模型和等待时长规划模型,使用MATLAB和SPSS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报告还评估了Uber和滴滴出行的补贴政策,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打车难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车软件如Uber和滴滴出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运营模式。这些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乘客与司机之间的信息匹配效率,同时也引入了各种补贴政策以吸引用户。 首先,文档构建了资源匹配规划模型,通过考察乘客平均等待时长和司机月收入这两个关键指标,量化了出租车资源的供求匹配程度。Floyd算法的应用使得能够计算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乘客等待时长和司机收入,例如在某经济开发区,乘客平均等待时长为124.67秒,司机月收入为5463.5元,表明资源匹配程度相对合理。 其次,文档对Uber和滴滴出行的补贴政策进行了比较。通过建立等待时长规划模型,发现Uber的“拼车”和“私家车载客”补贴有效减少了乘客等待时间,有利于缓解打车难问题;而滴滴出行的“无差别”补贴则未能显著改善这一情况。 接着,文档分析了两大打车软件补贴政策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针对Uber,提议引入双向“拼车”补贴,增加对长途接运拼车的大型出租车的“高峰期”补贴,以及实施动态补贴以限制私家车的载客量,这些措施旨在提高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考虑了实施可行性和用户满意度。 最后,提出的模型不仅适用于出租车行业,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借鉴到物流配送和快递行业中,以优化运输资源的分配和提高服务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打车难,供求匹配,补贴政策,资源匹配规划模型,等待时长规划模型,Uber,滴滴出行
2023-06-10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