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DNA测序原理与应用升级

需积分: 33 13 下载量 6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5 1 收藏 2.27MB PDF 举报
DNA测序仪原理及应用深入解析 DNA测序是一种核心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方式,对于遗传学、医学研究、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探讨了DNA测序仪的基本原理,以CEQ8000 DNA测序仪为例进行讲解。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Sanger sequencing)是DNA测序的经典方法,由Frederick Sanger等人在1977年开发。这种方法依赖于DNA聚合酶在DNA链延伸过程中,遇到ddNTP(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会终止反应,从而形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每个片段的末端核苷酸对应于特定的ddNTP类型。通过放射自显影或现代的非放射性标记物(如生物素、荧光标记)检测这些末端,可以读取并重建DNA序列。 测序过程的关键要素包括单链DNA模板、引物、四种dNTP和DNA聚合酶。模板的选择和引物设计至关重要,早期工作通常依赖于噬菌体单链DNA和限制性内切酶来生成特定片段。然而,天然双链DNA的处理较为复杂,因为需要高效且高质量的单链分离技术,这曾限制了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的广泛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测序技术不断进步。标记物的改进使得非放射性标记物替代放射性同位素,提高了安全性、便捷性和成本效益。例如,荧光标记物和化学发光物的使用,使得测序结果的检测更加直观且无辐射危害。此外,电泳方法的改进尤其突出,如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如Matnies等人的陈列毛细管电泳法,利用激光聚焦和荧光扫描技术,显著提升了测序效率,例如1.5小时内可读取350bp的序列,使得DNA序列分析的速度大大提高,达到每小时6000bp/h。 DNA测序仪的工作原理涉及精确控制DNA链的合成与终止,结合高效的标记物和电泳技术,使得大规模和高通量的测序成为可能。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也为临床诊断、基因工程和生物制药等领域提供了强大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测序技术将继续朝着更高的准确性和速度优化,为生命科学带来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