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级学生行为矫正:回应成本程序的效果变量

需积分: 11 0 下载量 14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7 收藏 365KB PDF 举报
本文档是发表于1982年《心理学在学校的》(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期刊上的一篇学术论文,标题为《与响应成本有效性相关的变量》(Variables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ponse Cost),作者为Denise M. Pace和Susan G. Forman,他们来自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聚焦于第二年级学生中表现出挑衅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被实施了不同初始强化和罚款级别的响应成本程序。 响应成本是一种常见的学校行为矫正策略,其核心原理是,当学生表现出特定的负面行为时,会从预先设定的积极强化储备中扣除一定数量的奖励。这种程序的目的是通过减少奖励的可获得性,降低学生进行不适当行为的动机,从而促使行为改变。研究发现,所有接受治疗的学生都经历了显著的行为转变,目标行为接近零水平,表明这些程序普遍有效。 论文结果显示,程序的有效性并不明显取决于其严酷程度或惩罚的强度,即程序的aversiveness(惩罚的严峻性)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强烈。这暗示着,关键在于程序的歧视性,即它如何区分并针对不良行为进行反应,而不是单纯依赖惩罚力度。作者解释了这一现象,认为有效的响应成本程序应该具有明确的奖惩机制,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减弱不适当行为的诱因。 论文还讨论了如何通过一个代币经济系统来实现这一过程,个体通过积累正面奖励来获取强化物,而负面行为导致这些奖励的流失。这样,学生会学会将行为与潜在的后果联系起来,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避免失去宝贵的强化物。 这篇论文提供了对响应成本作为一种行为干预策略的深入理解,强调了程序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包括其内在的歧视性和奖励与惩罚系统的清晰性,这对于教育工作者和行为心理学家在实际应用中改进行为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