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Camera框架解析:Client-Service架构

3星 · 超过75%的资源 需积分: 29 6 下载量 11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7 收藏 500KB PDF 举报
"本章节详细介绍了Android Camera框架的结构,包括其client/service架构、client端和service端的工作方式以及参数设置等关键知识点。" 在Android系统中,Camera框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它允许应用程序与硬件相机进行交互,捕获图像和视频。本章主要围绕Android Camera的架构展开,特别关注了client和服务端的交互机制。 7.1 总体介绍 Android Camera架构基于client/service模型,由两个进程构成。client进程,通常位于应用程序处理器(AP)端,包含JAVA代码和一些native C/C++代码,负责调用服务接口执行功能。service进程,作为服务端,完全在native层,由C/C++编写,与Linux内核的camera驱动直接交互,接收并处理来自内核的数据,然后传递给显示系统(Surface)进行显示。这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依赖于Android的Binder机制。然而,预览数据不通过Binder直接传输,而是通过回调函数和消息机制将数据缓冲区的地址传递给client端,使得JAVA AP可以直接处理预览数据。 7.2 client端 对于JAVA应用程序(AP)而言,camera API主要通过android.hardware.camera类来操作。这个类提供了与硬件相机交互的方法,并通过JNI(Java Native Interface)调用底层的C/C++代码来实现实际功能。应用程序最终被打包成APK,而框架层(FrameWork层)则提供了android.hardware.camera类供应用层使用。 在这一层面上,Android.hardware.camera类还提供了一个参数类——Parameters,用于与camera驱动进行通信。Parameters类定义了一系列静态字符串常量,如KEY_PREVIEW_SIZE(预览尺寸)和KEY_PREVIEW_FORMAT(预览格式),这些常量作为键,与对应的值一起组成参数字典。这些参数以特定格式(如"preview-size=640X480;preview-format=yuv422sp;…")的字符串传递给service端,以便在硬件层面配置相机。 总结来说,Android Camera框架的client/service架构确保了高效的数据处理和通信,同时提供了灵活的参数设置,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理解这一架构对于开发高质量的Android相机应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