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埃达克岩研究争议与进展:挑战与机遇

0 下载量 16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收藏 350KB PDF 举报
埃达克岩,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起源于中国的火成岩领域,最初是由张旗、许继峰和王强等人引入并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最初的定义将其归类为钠质火成岩,其化学成分类似于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含富斜长石的花岗闪长岩(TTG)。然而,"C型埃达克岩"则被发现具有较高的钾含量,其化学成分对应于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和富含碱性长石的花岗闪长岩。 关于埃达克岩的成因机制,存在争议。早期的研究者曾质疑原始定义中富钠的埃达克岩与现实中中国东部地区富钾的C型埃达克岩之间的描述学意义及其成因解释。实验岩石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玄武质源岩通过部分熔融形成SiO2含量中等的C型埃达克岩。相反,中等富钾程度的贫硅(或高Mg#值)玄武质源岩在高压低比例部分熔融条件下可能形成酸性的C型埃达克岩。 尽管如此,张旗等人在2008年的工作中强调了埃达克岩在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中的重要性,而王强等人的研究也深入探讨了adakite概念的理解以及其与大地构造背景和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然而,关于这些核心问题的答案尚未达成共识,如如何准确翻译adakite,以及高钾源岩如何形成C型埃达克岩等。 本文作者试图挑战既定观点,提出一些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期望引发更深入的讨论和专业知识的分享。作者指出,科学的进步往往源于对既有理论的质疑,因此鼓励同行们针对埃达克岩的定义、成因及地质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求得更精确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