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架构到实际架构:软件构架设计与五视图法

需积分: 50 1 下载量 3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7 收藏 1.14MB PPT 举报
"从概念性架构到实际架构-软件构架设计" 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将高层设计概念转化为可实施的结构。概念性架构是一种初步的、抽象的设计蓝图,用于描绘系统的宏观结构和关键组件,但并不包含足够的细节供开发人员直接实现。概念性架构主要关注系统的关键机制和高层次选择,这些选择对软件的质量和功能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从概念性架构过渡到实际架构的过程中,架构师需要运用多种设计技术和方法,以确保架构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包括性能、持续可用性(运行期质量属性)以及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开发期质量属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通常采用多视图方法来设计软件架构,其中最典型的是五视图法。 五视图法包括逻辑架构、开发架构、运行架构、物理架构和数据架构。这五个视图分别关注不同的设计层面: 1. **逻辑架构**:关注软件的功能分解和模块间的关系,定义了系统的主要组件和它们的接口。 2. **开发架构**:关注开发阶段的组织和构建,包括编程模型、工具链和开发流程。 3. **运行架构**:描述系统运行时的组件布局和相互作用,强调服务的部署和协同工作。 4. **物理架构**:涉及硬件和网络资源的分配,包括服务器配置、网络拓扑和存储布局。 5. **数据架构**:专注于数据的组织、存储和处理,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流和数据访问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架构设计需注意保持不同架构视图的同步,确保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同时,视图的数量应适中,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设计的不完整或复杂性增加。例如,在设备调试系统案例中,开发架构和运行架构的设计需与需求紧密结合,以确保系统的有效实施。 分层架构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架构模式,如MySQL的概念性架构展示了查询引擎、事务控制器等组件的三层结构,这种架构强调层间依赖的单向性和避免跨层依赖。随着分布式技术的发展,分层架构不仅限于逻辑层,也涵盖了物理层,以适应分布式部署的需求。 J2EE(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的概念性架构则更注重分布式环境下的服务和组件部署,它体现了逻辑层和物理层的分离,为大型企业级应用提供了灵活的架构基础。 软件架构设计是一个从高层次抽象到具体实现的过程,需要通过五视图法等工具和技术,确保架构满足各种质量属性和功能需求,同时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