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解译:目视与计算机辅助方法的对比

需积分: 50 27 下载量 2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9.25MB PPT 举报
遥感图像解译是地球观测领域的重要环节,它涉及两种主要方式:目视解译和计算机图像理解。目视解译(Visual Interpretation)是一种传统的解读方法,它依赖于人类观察者的直觉和经验,结合诸如测微尺、放大镜和立体镜等工具。这种解译方式的优点在于精度高,因为解读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识别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它受限于个体能力,难以处理大规模空间信息的量化分析,且速度相对较慢。 另一方面,计算机图像理解(Computer Imagery Understanding)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建立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来模拟人工解译过程。这种方法借助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和算法,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处理方式灵活,常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尽管识别精度可能略逊于目视解译,但计算机图像理解在速度和处理大量数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在进行遥感图像解译时,背景知识至关重要。首先,专业知识要求解读者熟悉相关学科,如地质、生态、气象等,以便理解图像中地物的成因、分布规律和变化。其次,地理区域知识是解读的关键,因为每个区域的独特性影响图像的特征和识别难度。了解区域特点和人文自然景观有助于准确识别地物和现象。最后,掌握遥感系统的知识至关重要,包括遥感器的工作原理、使用的电磁波段、分辨率等,这直接影响到如何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 与日常目视观察相比,遥感图像的观察视角、使用的电磁波段和比例尺等特点都构成挑战,需要学习者进行对比和适应。对于初学者,熟悉地形图、实地考察或查阅相关资料以增强对地物的认识,是提高图像解译技能的基础。 遥感图像解译是一个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过程,既有人工智慧的传统方法,也有现代技术的辅助手段。理解这两种方式的优势和局限,结合实际背景知识,是提升遥感图像解译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