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发展与材料研究:M掺杂LiMn2O4的充放电特性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9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3 收藏 40.62MB PPT 举报
"M取代Mn后的LiMnO的充放电曲线-1--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现代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的储能装置,其核心技术在于锂离子在电池内部的嵌入和脱嵌过程。标题提及的"M取代Mn"是指在锂锰氧化物(LiMn2O4)正极材料中,部分锰离子被其他元素(M)替代,以改善电池的性能。这种掺杂改性技术是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稳定性和循环寿命的一种常见方法。在本例中,取代量为1/6,意味着在LiMn2O4晶体结构中有1/6的Mn被M取代。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锂离子在电池内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通过电解质迁移到负极材料中;在放电时,锂离子则从负极返回到正极。这个过程伴随着电子的转移,从而提供电能。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和电解质的性质。 锂一次电池,如Li/I2、Li/Ag2CrO4等,因其高能量密度和稳定的放电电压而被广泛应用,但一次性使用导致资源浪费和高成本。金属锂作为负极的二次电池曾被研究,但由于金属锂的化学活性高,容易引起安全问题和循环性能下降,未能实现商业化。 20世纪80年代,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采用可嵌锂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如TiS2或MoS2作为正极,但早期的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问题限制了其发展。MoliEnergy公司的Li/MoS2电池事故就是一个例子,这导致了锂离子电池研究的一段低潮。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贡献,例如Manley Stanley Whittingham博士,他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包括开发出首个锂电池和提出电极材料的水热合成方法。他的成就得到了多项奖项的认可,对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负极材料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的锂金属到后来的石墨和各种复合材料,每一次改进都旨在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正极材料同样经历了多种演化,如LiCoO2、LiNiO2、LiFePO4等,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而"M取代Mn"策略就是优化正极性能的一种尝试。 总结来说,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核心是锂离子在电池内部的迁移,而通过掺杂改性等技术可以提升电池的性能。M取代Mn的策略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改性的一种方式,旨在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对于推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