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排序详解:海量数据处理的关键策略

需积分: 49 6 下载量 3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3 收藏 1.06MB PPT 举报
外排序是一种特殊的排序算法,主要用于处理大量数据,当待排序的数据量远超过计算机内存的容量时。当内存无法一次性存储所有数据,需要将其分割成多个部分,存储在外存(如硬盘)上,然后分批读入内存进行处理。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大数据集分析、数据库管理、地图数据排序等场景中,以应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 外排序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在内存和外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内存缓冲区起到了核心作用。首先,将输入数据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段,每个段可以由内存处理,使用内排序算法(如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或基数排序)进行排序。排序后的段(称为初始归并段或初始顺串)会被写回外存。 其次,排序过程通常采用归并排序的方法,因为其在外存操作中具有较高的效率。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创建内存缓冲区,通过归并排序算法对小段数据进行内部排序,然后将结果写入外存;第二步,通过归并操作逐步合并这些初始归并段,直到所有的数据都被合并成一个大归并段,形成最终的有序文件。 外存信息的存取涉及到磁盘操作,磁盘存储是按物理块(页块)进行的,每个块可以存储多个对象。操作系统通过寻查(找到目标柱面)、等待(等待数据到达磁头)、传输(读取或写入数据)三个步骤来访问数据,这导致了总的读写时间(Tio)包括了这三个时间的总和。 举例来说,如果处理一个包含4500个对象的文件,而内存只能容纳750个对象,那么就需要使用外排序策略。在这个例子中,首先要将大文件切分为几个适中的内存段,然后逐一进行排序,并将排序后的结果保存到磁盘上,最后在内存中合并这些段,形成完整的有序文件。 外排序是一种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不可或缺的技术,它结合了内存的高速运算能力和外存的大容量存储,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实现了在有限内存条件下对大量数据的有效管理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