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 数据采集与属性编码详解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3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6 收藏 121KB DOC 举报
"该文档是关于ArcGIS数据采集的详细说明,涵盖了数据采集的重要性、属性数据采集、图像数据采集、数据结构以及数据的属性和空间数据的采集方法。文档还深入探讨了数据模型的三个层次:概念层、逻辑层和物理层,并提供了属性数据编码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层次分类编码法和多源分类编码法。" ArcGIS是Esri公司开发的一款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用于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在ArcGIS中,数据采集是构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涉及到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 1. 数据采集与编辑:这是GIS工作的起点,涉及将现实世界的地理要素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空间坐标和属性代码。这些数据通常被组织成不同的专题或层,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分析。 2. 属性数据采集:属性数据描述了空间实体的特征,如名称、等级、数量等。它们可以通过遥感、统计数据、现场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在录入前,属性数据需要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地图投影、坐标系统和编码的一致性。 3. 图像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屏幕矢量化和数字化仪两种方式。屏幕矢量化是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分层、矢量化和成果检查;数字化仪则直接将地图转换为数字形式。 4. 数据结构:ArcGIS支持两种主要的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数据以点、线、面的形式存储,适合表示地物边界和特性;栅格数据结构则是以像素网格表示,适用于影像和连续表面的处理。 5. 数据模型与结构:数据模型分为概念层(描述地物本质)、逻辑层(数据组织方式)和物理层(数据存储格式)。理解这三个层次对于有效管理和操作GIS数据至关重要。 6. 属性数据编码:编码是将属性数据转化为计算机可读格式的过程。它包括登记部分(对象标识)、分类部分(特征表示)和控制部分(错误检测)。编码方法包括层次分类编码法,强调对象的从属关系,以及多源分类编码法,适用于不同来源的数据编码。 通过以上知识,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ArcGIS中有效地进行数据采集和管理,为地理分析和决策提供准确、一致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