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D放电方案对平板边界层流动控制研究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5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收藏 704KB PDF 举报
"不同DBD放电方案平板边界层流动控制效果研究 (2011年)" 本文主要探讨了介质阻隔面放电(DBD)技术在平板边界层流动控制中的应用及其效果。DBD是一种非平衡等离子体源,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常被用于改善流体动力学特性,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对飞机表面气流的控制。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关注的是DBD致动器阵列的设计和优化,因为它们的排列方式、电极配置和电势相位差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流动控制的效果。 首先,DBD致动器阵列的设计并非简单的致动器堆叠,而是需要考虑电极的排列方式、植入电极的宽度和分布以及电极间的电势相位差。这些参数的变化会改变放电过程的特性,从而影响到对边界层流动的控制。通过对不同配置的DBD阵列进行仿真模拟,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它们对流动控制能力的差异。 研究中提到的暴露电极和植入电极的宽度是影响放电效果的关键因素。较宽的电极可能产生更强烈的放电,但同时也可能增加能量消耗;而电极的排布则影响等离子体产生的位置和强度,进而影响边界层的流动模式。电极间隙决定了等离子体的空间分布,而电极间电势相位差则影响放电的同步性,这都对流动控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一系列的数值模拟,研究者发现蠕动整体阴极的DBD阵列在控制平板边界层流动方面表现出最佳性能,能够有效地起涡,这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起涡器在飞行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改变气流结构,提高飞行效率或增强稳定性。 这篇论文深入研究了DBD放电技术在平板边界层流动控制中的应用,强调了阵列设计参数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控制策略。这些发现对于改进飞行器性能、降低阻力以及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还为后续的DBD技术发展和实验验证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