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编译原理第八章:符号表组织与应用

需积分: 12 5 下载量 16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0 收藏 42KB DOC 举报
第八章是关于编译原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符号表。符号表在编译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用于存储和管理源程序中的标识符、变量、函数等信息。本章的核心知识点包括: 1. 符号表的组织与作用: 符号表通常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如线性组织、排序组织、对折法(可能指的是某种排序策略)、杂凑(散列)组织以及非线性组织(如二叉树结构)。二叉树形式的符号表有利于高效的查找和插入操作,但实现复杂度较高。 2. 整理与查找: 整理符号表是为了优化查找速度,常见的方法有折半法和杂凑法。折半法通过分治策略快速定位,而杂凑法利用哈希函数将关键字映射到表中的特定位置,实现近乎常数时间的查找。 3. 名字的作用范围: 编译程序通过区分标识符的作用域来管理它们,这涉及到静态层次和动态层次的概念。静态层次是标识符在源程序中定义时的相对位置,动态层次则是在程序运行时根据调用关系确定。 4. 符号表的内容: 符号表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符号名、类型、地址、生命周期等信息。在编译过程中,符号表会在词法分析、语法分析阶段持续更新,并在代码生成阶段被频繁查阅。 5. 作业题详解: - 1. 选择题考察了符号表的不同组织方法,其中二叉树形组织通常用于提高查找性能。 - 2. 作用域区分通过说明标识符的过程或函数的静态层次来实现。 - 3. 折半法和杂凑法能同时支持快速查找和填充,但杂凑法更高效。 - 4. 在代码生成阶段,编译器不再依赖于符号表,因为此时已完成了大部分符号处理。 - 5. Fortran程序产生的表格可能包括符号名表、常数表、标号表和入口名表,也可能包含四元式表。 - 6. 杂凑(哈希表)法虽然效率高但实现复杂,且需要额外存储空间。 - 7. 符号表的操作主要包括查询、插入、访问信息和删除,不包括直接赋值或限制名字长度。 - 8. 二叉树法组织时,要求遵循左小右大的规则,以便高效查找。 第八章深入探讨了符号表在编译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及其管理策略,这对于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和优化至关重要。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符号表的设计、实现和维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