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应用:设计模式之职责链模式解析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需积分: 9 215 下载量 4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0 1 收藏 1.03MB PPT 举报
"设计模式之职责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对象的链式结构进行传递,直到某个对象处理这个请求。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请求的发送者并不直接知道哪个对象会处理请求,而是将请求交给链中的第一个对象,然后这个对象决定自己是否处理请求,或者将请求传递给链中的下一个对象。 在描述的问题中,一个软件公司有一个聚餐费用申请的审批流程,涉及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总经理三个级别的审批。这个流程可能会变化,而且每个处理环节的业务规则也可能变动。职责链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创建一个处理请求的抽象类或接口,让每个审批角色(如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总经理)都实现这个接口,形成一个处理链。当请求到来时,它可以沿着链传递,直到找到合适的处理者。 具体实现中,每个处理者类(如`ConcreteHandler1`、`ConcreteHandler2`等)都有`handleRequest`方法,用于处理请求,并且可以设置下一个处理者(`setSuccessor`),这样就可以动态地调整处理流程。客户端只需要将请求发送给链的第一个节点,后续的处理则由链内部进行,降低了客户端与处理者之间的耦合。 然而,标准的职责链模式通常意味着一旦请求被处理,就不会再继续传递。这意味着如果有多个处理者,只有一个会实际处理请求。此外,客户端并不直接知道最终处理请求的对象是谁,这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当有多种类型的请求需要处理时,例如聚餐费用和预支差旅费,职责链模式可能需要扩展。一种简单的做法是为每个处理者添加更多的业务处理方法,但这会导致接口的频繁修改,不够灵活。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可以使用一个通用的请求对象来封装不同类型的请求参数,并定义一个通用的调用方法,使得处理者可以不关心具体的请求类型,只关注于自己的处理逻辑。 总结起来,职责链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请求的处理分散到一系列相关对象中,这些对象构成一个链,请求沿着链传递,直到找到合适的处理者。它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减少了对象间的耦合,并允许在运行时动态改变处理流程。同时,它也允许处理多种类型的请求,但需要谨慎设计以避免过度复杂性或频繁修改接口。在实际应用中,职责链模式常用于日志系统、权限控制、事件处理等多种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