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控制流通过图的活动树分析

需积分: 50 4 下载量 20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6.82MB PPT 举报
"辛明影教授的《编译原理》课程相关资料,涵盖了编译器的基本结构、高级语言语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存储分配、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内容,旨在教授如何设计和构建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程序。课程采用自顶向下、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验来拓展课堂学习。" 在编译原理中,图6.11所示的“控制流通过图的活动树”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控制流如何在程序的抽象语法树(AST,Activity Tree)中移动,而活动记录(也称为帧或者栈帧)则是在运行时栈上被管理的。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编译器的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阶段。当执行到函数调用时,活动记录(包含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参数)会被推入栈中;当函数返回时,这些记录会被弹出栈。寄存器top在这里可能用于追踪栈顶的位置,确保正确地存储和恢复上下文。 编译器的主要任务是从源代码转换为目标代码。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1. **词法分析**:将源代码分解成一个个的符号或Token,这些符号对应着语言的词汇结构。 2. **语法分析**:依据语法规则,将Token序列组合成抽象语法树(AST),这一步骤验证了代码的句法是否正确。 3. **语义分析**:检查代码的语义,比如类型匹配、变量作用域等,并生成中间代码,通常是三地址码或四元式。 4. **存储分配**:处理程序运行时的内存管理,如动态内存分配、栈帧的创建和销毁。 5. **代码优化**:通过各种优化技术提高生成代码的效率,如删除冗余计算、常量折叠、循环展开等。 6. **目标代码生成**: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特定机器的汇编代码或直接生成机器码,使得代码能在目标平台上运行。 预备知识包括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至少两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汇编语言以及数据结构的理解。这些知识为学习编译原理提供了必要的背景。 教学设计强调自顶向下的学习方法,即从整体到部分,逐步深入理解每一个阶段。问题驱动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同时课程设计为一个应用平台,使学生能够实践编译器的构建。通过实验和大量练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编译器设计的核心原理和方法,以便于理解和创建自己的编程语言编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