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实现设备缓冲池管理算法与操作流程

需积分: 12 3 下载量 11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1 收藏 8KB TXT 举报
本资源是一份关于操作系统设备缓冲池管理算法的C语言实现教程。在该教程中,作者首先定义了一个名为`buffer`的结构体,用于表示缓冲区,包括缓冲区中的字符数量、数据区域以及指向队列中的下一个缓冲区的指针。然后,定义了五个队列结构,分别对应空缓冲区队列和两个设备(设备1和设备2)的输入队列和输出队列。 1. 初始化部分:通过`init()`函数,对缓冲区数组和队列指针数组`f`进行初始化。空缓冲区队列的队首和队尾都指向一个空缓冲区,其他设备队列初始为空。 2. 输入输出操作:`getbuf()`和`putbuf()`函数是关键,前者从指定的队列中取出一个缓冲区,当队列为空时创建新的缓冲区并添加到队尾;后者则是将一个缓冲区放入队列中,如果队列满则创建新缓冲区并插入队尾,否则将当前缓冲区连接到队尾。 3. 设备读写操作:`devrw(devnum, flag)`函数根据传入的设备编号`devnum`(1或2)和标志`flag`(读取或写入),调用适当的队列操作。例如,设备1的输入操作会从输入队列中获取缓冲区,设备1的输出操作则会将缓冲区放入输出队列。同样,对于设备2,操作方式类似,但针对不同的输入和输出队列。 4. 动态内存管理:在`new(buffer b1)`函数中,通过`malloc()`分配一个新的缓冲区结构,并复制输入的`b1`中的数据。如果分配失败,程序会输出错误信息。 这个C语言程序模拟了操作系统中设备缓冲池管理的基本逻辑,通过队列机制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进程对设备的输入输出操作,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理解并实现这个算法有助于深入学习操作系统原理和C语言编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