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D-InSAR技术研究煤矿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1 下载量 12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5 收藏 1.06MB PDF 举报
"D-InSAR监测煤矿区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了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表沉陷灾害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并针对这一问题,利用D-InSAR(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荆各庄矿作为实验区域,研究期间使用了2004年11月至2006年3月期间的7景ENVISAT ASAR影像。D-InSAR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地球表面形变监测手段,它能精确地提取地表的下沉曲线和下沉速度等值线,从而揭示地表移动变形的详细情况。 通过对荆各庄矿区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2004年11月21日至2005年4月10日的时间段内,该地区的累积最大沉陷量达到了60毫米,而在2005年1月30日至2005年3月6日,沉降速率达到了峰值,为每天1.68毫米。这个阶段被认定为危险形变阶段,意味着地表变形速率显著,对矿区内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构成威胁。 这些研究成果为矿区的规划、建设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例如,对于矿区建筑物,可以根据沉降数据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加固、临时迁移或其他保护措施;对于铁路,可以依据地表变形规律预测维护需求,估算铁路路基的调整量。此外,在协调多个开采工作面时,这些数据也有助于优化回采顺序,避免过大的地表移动影响。 传统监测方法,如水准仪、经纬仪和GPS,虽然也能获取地表形变数据,但它们覆盖范围有限,且维护成本较高。相比之下,D-InSAR技术能覆盖大面积区域,实时监测地表变形,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在监测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这项研究强调了D-InSAR技术在监测和理解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中的关键作用,对于预防和减轻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未来,这种技术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其他类似的矿区,为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