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与IP:计算机网络设计对比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1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3 收藏 8.38MB PPT 举报
"ATM与IP-计算机设计原则" 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和IP(Internet Protocol)是两种重要的通信技术,它们分别体现了不同的设计原则和理念。 ATM最初源于电信网络,其设计目标是提供服务质量(QoS)保证和支持多种服务类型,如实时语音、视频流和数据传输。ATM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这使得网络管理更为强大,因为它可以预先为通信分配资源。然而,ATM的一个显著缺点是其信元头部开销较大,占信元总长度的25%,这在处理大量数据时会降低效率。此外,ATM的信令协议复杂,与千兆以太网相比,在局域网环境中并未体现出明显优势。ATM的框架和协议复杂性也增加了部署和维护的难度。 相比之下,IP遵循“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型,它不保证特定的服务质量,而是优先考虑协议的简单性和易用性。IP协议能够轻松连接各种局域网,但这也意味着网络管理相对较弱,不支持QoS,并且在网络拥塞时可能影响性能。尽管如此,IP over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允许IP在广域网中与ATM进行竞争,随着技术的发展,IP通过各种拥塞控制和流量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自身。 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原则包括: 1. 信号交换:涉及连接建立、维护、拆除以及测量和计费等过程,如电话网络中的SS7,ATM的Q.2931,以及互联网的RSVP和SIP。 2. 异步传输模式ATM: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成为高速通信的标准,提供155Mbps到622Mbps的数据速率,但其复杂性和高昂的开销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3. 层次化设计:作为优化分解的手段,层叠结构有助于简化复杂性,例如TCP/IP模型。 4. 网络虚拟化:通过叠加网络实现,允许在不同网络架构上创建独立的服务域。 5. 设计可扩展性:确保系统能够随需求增长而扩展。 6. 软状态与硬状态:软状态更易变化,而硬状态在网络中更为持久,影响协议行为和可靠性。 7. 随机化:在网络中引入随机元素以提高安全性或分散负载。 8. 间接性:通过路由和寻址机制实现数据包的传递,使网络更具灵活性。 ATM和IP代表了网络设计中的两种权衡:一个是面向连接的服务导向型,另一个则是简单灵活的无连接型。理解这些设计原则对于构建和优化网络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影响着网络的性能、可靠性和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