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计算机发展史:从电子管到现代的蜕变

0 下载量 7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42KB DOC 举报
本教学案是针对大学一年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增强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并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马蕾在2021年12月8日的课堂上,通过提问引导和生动案例,将学生带入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教学首先从导入部分开始,教师通过询问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引出计算机的巨大变迁,引发学生对早期计算机与现代计算机差异的好奇心。随后,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阶段,详细讲解了计算机发展的关键节点: 1. 第一个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时代。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小组"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ENIAC由于体积庞大,占地170平方米且重达30吨,体现了那个时代计算机的原始形态和挑战。通过讲述这个历史背景,学生能够了解到计算机诞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复杂的军事计算问题。 2. 接下来的几个阶段可能会涉及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4年)、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每个阶段都会强调技术的进步,如体积减小、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等。这些阶段的讲解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如何从最初的庞然大物转变为现今的小型化、高效化的设备。 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的创造背景、用途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上,而难点在于理解每代计算机的特点和它们的发展演变。教师期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传授知识,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计算机技术的未来趋势。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包括提问式教学、目标导学和板书展示,旨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计算机历史。整个教学过程寓教于乐,旨在培养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生活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总结来说,这是一堂富有历史感和实践性的课程,它既介绍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科技前沿的热情。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能掌握计算机发展史,还能培养对技术进步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