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比研究:闽-粤东族与岱衢族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2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8 收藏 307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闽-粤东族与岱衢族养殖大黄鱼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这一主题,发表于2006年11月的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5卷第6期。作者黄良敏、谢仰杰和苏永全针对舟山岱衢族和连江闽-粤东族两个大黄鱼养殖群体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采用形态学和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两个养殖群体之间的差异未达到亚种水平,但在五个关键的形态学特征上,即全长/体长、体长/体高、口裂长/头长、眼径/头长和肥满度上观察到了显著差异,其中全长/体长、口裂长/头长、眼径/头长和肥满度四个指标的差异尤为显著,表明它们属于不同的地理种群。具体来说,闽-粤东族养殖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923至0.987之间,平均值为0.962,遗传差异度为0.0381,显示出较高的遗传一致性;而岱衢族养殖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74至0.982之间,平均值为0.949,遗传差异度稍大,为0.061。 通过计算遗传距离,两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仅为0.0051,表明两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这可能反映出经过长期的人工养殖,大黄鱼种质特性有所改变,遗传多样性有所下降。 RAPD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分子标记技术,在本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具有操作简便、快速、低成本、高分辨率和样本需求少的优点,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对大黄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细致的分析。然而,尽管国内对大黄鱼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针对不同养殖群体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这为今后的种质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基础。 本文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大黄鱼地理种群遗传差异的认识,也为大黄鱼的养殖管理、种质优化以及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