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发展与组成概览

需积分: 21 2 下载量 11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1 收藏 17.39MB PPT 举报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第1章 微型计算机组成"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微型计算机,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来说体积更小的计算机。这种分类不仅仅基于物理尺寸,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构成、运算速度和存储能力的差异。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的变革。ENIAC使用了真空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尽管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但其体积庞大、能耗高且可靠性低。随后,晶体管的发明在1947年带来了重大突破,它比电子管更小、更耐用且功耗更低,开启了计算机的小型化之路。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集成度进一步提高。1960年代,小规模集成电路(SSI)开始应用,将多个晶体管封装在一起,提高了电路密度和计算效率。19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M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出现,使得在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的晶体管,这极大地促进了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这一时期,个人电脑(PC)开始进入家庭和办公室,如IBM PC的推出,标志着微型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组成主要包括:微型处理器(CPU)、主板、主存储设备、辅助存储设备、显示卡与显示器、打印机和其他周边设备。CPU作为计算机的"大脑",执行指令并控制整个系统运行;主板则集成了各种接口和组件,提供硬件之间的通信平台;主存储设备,如RAM和ROM,用于临时和长期数据存储;辅助存储设备,如硬盘和光盘,用于大量数据的长期保存;显示卡和显示器用于图形和文字的输出;打印机则负责将数据转换为纸质形式。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包括:运算速度(通常用时钟频率衡量)、内存容量、存储容量、数据传输速率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处理能力。微型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包括硬件的组装和维护,还包括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配置、注册表的维护、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及病毒防治和故障处理等。 学习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进行计算机组装、维护和故障排查至关重要。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计算机历史的脉络,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结构特点,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