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虚拟化:SDS与ServerSAN架构的革新与传统硬件比较

需积分: 31 15 下载量 9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0 收藏 4.35MB PPTX 举报
存储虚拟化是现代IT基础设施中的关键技术,它将复杂的物理存储设备抽象为逻辑上的虚拟存储资源,从而提供更高效、灵活和易于管理的存储服务。在这个背景下,软件定义存储(Software Defined Storage,SDS)作为虚拟化的进一步延伸,成为了存储架构的重要趋势。 传统存储硬件架构通常包括多个独立的磁盘阵列,每个阵列专用于特定的工作负载,如HP MPxIO、RDAC/SDD、IBM SUN MPIO等,这些阵列可能基于不同的技术标准,如iSCSI、Fibre Channel (FC) SAN等。这些架构在扩展性和管理上存在局限,因为它们往往依赖于特定厂商的硬件和软件,且不便于整合和统一管理。 ServerSAN架构,或者称为软件定义存储架构,打破了这种界限。在这种模式下,服务器本身承载存储功能,不再需要专门的存储设备,比如VMware的Virtual SAN (VSAN)就是一个例子。通过虚拟化技术,服务器能够管理和访问多个存储资源,实现存储资源的共享和集中控制。VMware VSAN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允许用户使用现有的服务器硬件,同时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高性能和安全性。 SAS交换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高性能的连接,使得多个存储设备能够在同一个网络中无缝通信,这对于大规模的存储虚拟化尤其重要。例如,EMC的Virtual Matrix (VMAX) 和 Dell EMC DX8700 S2都采用了SAS交换技术来优化性能和扩展性。 存储虚拟化涉及到多个存储厂商的产品,如Symantec的Storage Foundation Secure Path,它提供了一种跨平台的解决方案,使得存储资源能在不同厂商的硬件上实现标准化管理。在没有Storage Foundation的情况下,存储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和管理都会面临挑战,但在采用该产品后,存储架构变得更加标准化,支持多种存储类型,且易于扩展和集中管理。 Nutanix和OpenStack架构中的存储组件,如Cinder,也与SDS紧密相关,它们允许在大规模分布式环境中进行存储资源的自动化配置和管理。比如,HUAWEI、HP 3PAR等厂商的产品在这个框架下提供了关键的存储服务支持。 最后,EMC的SANDS 8000 SAN Volume Controller展示了如何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将来自不同厂商的存储设备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存储池中,实现了存储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跨厂商容灾。此外,通过使用4GB接口和8GB缓存,以及双处理器等技术,提升了存储性能和I/O处理能力。 总结来说,存储虚拟化和软件定义存储(SDS)正在改变数据中心的传统存储格局,提供更好的资源利用率、扩展性和管理效率,使IT团队能够更好地适应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