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需求出发:微信产品设计哲学

需积分: 9 2 下载量 17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1 收藏 637KB PPT 举报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微信的产品观,强调满足自己需求优于满足用户需求的理念,指出在产品设计中应关注用户心理诉求,并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和思考方向。" 文章详细内容解析: 1. **产品观的核心**: 张小龙提出,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理解鸿沟,所以无法完全满足所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产品设计者应从自身出发,捕捉普世性的大众需求,以此来构建产品。 2. **时尚作为驱动力**: 人们往往会跟随潮流,"时尚"在互联网产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设计者不应过于追求工具化的实用主义,而应注重产品的吸引力和社交价值。 3. **重视“屌丝”用户**: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中,有一部分"屌丝"用户,他们同时承受生存压力和存在感的渴望。理解这个群体的需求有助于把握整个用户群的心理和需求。 4. **产品的情感需求**: 伟大的产品不仅要满足功能性需求,还要触动人的感情。比如,GALAXY Note的设计考虑到了长指甲打字的便利性,以及触碰开关带来的亲近感。 5. **满足人性的贪嗔痴**: 产品应追求满足人性的基本需求,即使这可能与道德感相冲突。例如,微信鼓励用户分享,但也提倡适度使用,保持生活的平衡。 6. **简化功能**: Steve Jobs的理念是大部分新功能可能是不必要的。产品设计应删繁就简,去除那些非核心的功能。 7. **不依赖传统需求获取方式**: 需求不应来自调研、分析或讨论,而应源于对用户的直接观察和理解。产品经理的分析往往过于理性,无法真实反映用户需求。 8. **微博上的用户洞察**: 通过观察普通用户在微博上的行为,可以感知到他们的使用场景、感受以及时代潮流,从而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 9. **案例分析**: “已阅读”功能和语音提醒、语音找人,都是基于对用户行为和心理诉求的深入理解,满足了用户的即时反馈和便捷沟通需求。 10. **心理诉求的重要性**: 漂流瓶功能的成功在于满足了用户的倾诉和好奇心,而非简单的交友工具。心理满足有时比功能性和省钱更能驱动用户使用。 微信的产品观主张从自我出发,挖掘普遍的人性需求,通过观察和理解用户行为,尤其是心理层面的诉求,来打造有吸引力的产品。这一理念对于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和优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