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从\"大而不倒\"到\"好而不倒\"——详解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升级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7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3 收藏 361KB PDF 举报
全面提升系统性风险管理能力,由“大而不倒”到“好而不倒”是当前全球金融监管的重要议题,这一转变源于2010年G20首尔峰会后提出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FSB(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核心理念是强化对这些机构的监管,确保其稳健运行,防止类似金融危机时的系统性风险。 国际银行业监管方面,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积极响应,制定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评估标准,对首批名单内的银行施加更高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要求。同时,BCBS通过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强化了资本和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各国根据G-SIBs标准制定本国的D-SIBs监管要求。 在保险业,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同样关注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G-SII),发布了评估方法和政策措施,提出了资本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三步走计划。IAIS还强调了G-SIIs应建立和执行系统性风险管理计划(SRMP),将NTNI业务与传统保险业务分离,以降低潜在风险。 监管体系中的“锤”、“剑”和“盾”代表了不同的监管策略: 1. 监管之“锤”:通过对金融机构规模的限制,如更高的资本充足率和损失吸收能力,以及严格的资本规划和压力测试,确保其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密集的监管检查和信息公开有助于增强透明度,防止规模过大带来的风险。 2. 监管之“剑”:强调业务活动的简单化和限制自营交易,目的是去除业务复杂性,减少混业风险,保护消费者权益,避免潜在的市场操纵或利益冲突。 3. 监管之“盾”: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金融机构需重视风险治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能够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类风险,从而提升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健性。 金融危机后的监管改革,旨在从单纯的关注机构规模(“大而不倒”)转向关注金融机构的整体质量(“好而不倒”),确保在面对冲击时,金融系统不仅不会崩溃,而且能够持续服务社会经济。这一转型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意味着不仅要满足监管要求,还要不断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