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路基础:共射放大电路分析

需积分: 3 3 下载量 7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1.11MB PDF 举报
"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在电子电路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实验三——共射放大电路的增益和失真特性分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共射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计算、仿真和测试技术,理解电路参数计算、输入输出波形相位关系以及失真类型和成因。实验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AD2口袋仪器、多种电容和电阻,以及晶体管等。实验电路图如文件中所示,需注意电容极性。实验步骤包括:(1) 使用万用表测量晶体管β值,根据VBEQ和rbb'计算静态工作点;(2) 在Multisim中根据β值调整晶体管模型参数进行仿真;(3) 搭建实际电路并测量工作点。实验数据表对比了计算、仿真和测试的静态工作点参数,显示了计算与仿真结果的接近性,以及与实际测量的微小差异。" 在本次实验中,共射放大电路是一种常见的放大电路配置,其中晶体管的基极为输入端,发射极为公共端,集电极为输出端。它在放大信号的同时可以改变输入和输出信号的相位关系。实验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晶体管的基本特性,特别是β(电流放大系数),这是决定放大电路性能的关键参数。学生需要使用万用表测量晶体管的β值,然后利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模拟,以确定静态工作点,即晶体管在没有输入信号时的工作状态。 静态工作点由基极电流IBQ、发射极电流IEQ和集电极-发射极电压VCEQ定义。计算时,除了万用表测得的β值外,还需要考虑晶体管的VBEQ(基极-发射极饱和电压)和rbb'(基极-发射极反向并联电阻)。在Multisim中,这些参数可以被调整以匹配实际晶体管模型,以便进行更准确的仿真。 实验的第三步是实际操作,搭建电路并测量静态工作点。这涉及到使用仪表测量IEQ和VCEQ,再通过β计算IBQ。通过对比计算、仿真和测试的结果,学生能理解理论计算和实际测量之间的差异,这通常由于测量误差、元器件的个体差异以及模拟与实际操作的不完全一致性。 此外,实验还关注了中频时输入和输出波形的相位关系,这是评估放大器线性性能的重要指标。失真分析则涉及非线性效应,如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它们可能源于工作点设置不当。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失真的类型和原因,以优化电路设计,减少信号失真。 这个实验涵盖了电子电路基础中的关键概念,包括晶体管特性、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计算与验证,以及电路的线性和非线性行为分析。这样的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为他们未来在通信工程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