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P层次分析法详解: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决策工具

需积分: 40 30 下载量 3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1.53MB PPT 举报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由美国运筹学家A.L.Saaty在70年代提出的决策分析方法,它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用于处理复杂系统的决策问题。AHP通过将问题分解为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确定各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以帮助选择最佳方案。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分析思路清晰,能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系统化,且所需定量数据较少,但要求对问题因素和关系有明确的理解。AHP尤其适用于多准则和多目标的复杂决策问题。" AHP层次分析法的核心在于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模型通常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代表总目标,准则层包含影响目标实现的一系列准则,而方案层则为可供选择的行动或策略。在AHP中,决策者需对相邻层次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通过构造判断矩阵来量化这些比较,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确保判断的一致性。 AHP的关键步骤包括: 1. **构建层次结构**:确定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 2. **配对比较**:在每一层的相邻元素间进行一对一对的比较,以评估它们对于上一层元素的重要性。 3. **判断矩阵**:根据比较结果建立判断矩阵,矩阵中的每个元素表示一对元素的相对重要性。 4. **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与平均特征根的比值(即一致性比率CR),若CR小于某个阈值(通常为0.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5. **权重计算**:利用判断矩阵计算各元素的权重,这些权重反映了元素在总目标下的相对重要性。 6. **合成决策**:将下层的权重向上传递并综合,得到上层元素的综合权重,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AHP的应用领域广泛,如项目管理、投资决策、风险评估、企业战略规划等。其优点在于能够处理多因素、多目标的问题,同时允许决策者在缺乏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然而,AHP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可能存在主观性偏差,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对比较标准的明确和对比过程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