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TeV质子对撞中希格斯玻色子生产差异截面的测量与解析

0 下载量 5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6 收藏 1.69MB PDF 举报
“测量和解释希格斯玻色子生产的不同截面” 这篇论文是关于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上,利用CMS(C Compact Muon Solenoid)探测器进行的一项研究,旨在测量和分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在能量为13TeV的质子-质子碰撞中的生产截面,并探索可能存在的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赋予它们质量。 研究中,科学家们关注了三种主要的希格斯玻色子衰变通道:H→γγ(Higgs到两个伽马光子),H→ZZ(Higgs到两个Z玻色子),以及H→bb‾(Higgs到一对底夸克)。他们收集并分析了35.9fb-1的积分发光度数据,这代表了一次巨大的统计样本,可以提供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分析的重点在于横动量谱,这是一个反映粒子在碰撞后产生的动量分布的物理量。通过这个谱,研究者能够限制希格斯玻色子与顶部(top quark)、底部(bottom quark)和魅力(charm quark)夸克之间的耦合强度,同时也能探测到与胶子场的直接耦合情况。耦合强度的精确测量对于理解希格斯机制以及潜在新物理的影响至关重要。 尽管在所有差异分布中都没有发现显著偏离标准模型的证据,但这项工作还是提高了对希格斯玻色子横向动量微分截面的测量精度,尤其是在H→γγ通道中,精度提升了大约15%。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标准模型的理解,也为寻找可能的新物理现象提供了更敏感的探测工具。 总结起来,这篇论文展示了对希格斯玻色子产生过程的深入理解,通过对不同衰变通道的综合分析,以及对横动量谱的细致研究,科学家们继续在标准模型的框架内精炼对希格斯玻色子性质的认识,同时也为可能的新物理效应留出了探测空间。尽管目前未观察到明确的异常,但这种高度精确的测量技术将有助于未来在更广泛的能域内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线索。